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自行车头盔产业链结构(原创)

PC:聚碳酸的简称,英文是polycarbonate, PC的强度可以满足从手机到防弹玻璃的各种需要,其强度和韧性非常好。

ABS: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三元嵌段共聚物,英文名是acryloni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具有良好的光泽,质硬,坚韧,刚性,机械性能适中,是一种良好的壳体材料。

2)保护性泡沫材料

EPS:可发性聚苯乙烯的简称,俗称发泡胶,英文是Expandable Polystyrene,EPS是一种热塑性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泡沫材料,经过加热发泡后,每立方米体积含有300——600万个独立密闭气泡,内含空气体积为98%以上,这样的结构给它许多特性。当受到震荡或者坠落地面时,它会起到很好的缓冲、防震作用。

3)碳纤维材料

一般的自行车头盔是聚酯乙烯的,安全性更高一些的就用到碳纤维。

碳纤维是由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用一些含碳的有机纤维,如腈纶丝、沥青及粘胶纤维等做原料,跟塑料树脂结合在一起,放在惰性气体中,经碳化而成的新型纤维材料。由于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可以称之为新材料之王,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风力发电叶片等工业领域、GOLF球棒等体育休闲领域。

碳纤维作为国际高端新材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备受正视;而且,再加上碳纤维的高技术壁垒及其军工材料背景,将会加倍吸引投资者的目光。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碳纤维的应用规模从军工和航天规模向其他规模扩大的趋向将会越来越强。中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量很大,数字大约是10000吨,而产能只有4000~5000吨。中国目前专门生产碳纤维的厂家仅有十多家,但高端应用技术还有待突破。

世界碳纤维格局:发达国家成熟产业,行业集中度高。世界碳纤维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英国、美国、法国、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省,主要生产商为日本的东丽、东邦人造丝、三菱人造丝三大集团和美国的卓尔泰克、阿克苏、阿尔迪拉和德国的SGL公司等。日本的三家企业就占据了世界78%左右的产量。发达国家的碳纤维行业已逐步走向成熟。

上游需求中工业应用领域消费比例持续扩大。世界碳纤维的消费结构集中在工业应用、航天航空和体育休闲三个方面,目前工业应用约占总消费量的58%;航空航天方面应用约占23%,体育运动器材应用约占19%。1991-2009年,碳纤维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消耗是持续增长的,航空航天领域基本保持平衡,而体育用品在碳纤维应用的比例则持续下降,碳纤维应用逐渐从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向民用工业应用转移,特别是随着大丝束碳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其价格将不断降低,民用工业用量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中国碳纤维产业基本依赖进口。中国碳纤维的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0.4%左右,自给率提高到达到16%以上,仍主要依赖进口,无论是质量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都很大。

中国在高性能纤维领域取得不断突破。经过近20年的科研和试制,尽管产量依然较小,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碳纤维、芳纶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领域均已取得突破,由试制阶段进入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前期。其中,中复神鹰已经实现了碳纤维原丝生产和碳化的全部设备的国产化;仪征化纤的300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生产线已经稳定生产;烟台氨纶等公司在芳纶领域也已成为全球第二的生产商并开始投产难度更高的芳纶。

下游:

终端消费群体: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喜欢骑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骑行爱好者们需要专业的自行车头盔装备。

自行车俱乐部(车友会):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自行车俱乐部,很多人成为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骑自行车旅游、健身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是高端自行车头盔消费的主力军。

以上内容是节选自中国产业洞察网《》,此报告全面分析了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含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规模、自行车头盔业行业产品产量和销量、自行车头盔业行业销售收入;及时捕获准确的市场/企业数据,以及对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竞争企业的全面分析,包含竞争企业的主要产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售渠道,消费者购买行为等;以便您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财务、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对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分析,主要包含自行车头盔业行业未来五年的行业规模预测、技术趋势预测、竞争格局预测等。在《》中我们还对影响自行车头盔业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包含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政策与法规的影响、自行车头盔业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影响、自行车头盔业行业技术更新带来的影响、自行车头盔业行业品牌化趋势的影响、互联网发展对自行车头盔业行业的影响等。

网站展示的内容有限,如您对此报告感兴趣,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详情请直接在线联系我们或者拨打我们的咨询热线:400-088-5338本文知识产权归中国产业洞察网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